儿童良好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离不开父母适宜的养育行为。亲子情绪谈话是一种通过言语输入实施的父母养育行为,它能较好地预测儿童在情绪能力和社会性发展方面的个体差异。亲子之间的情绪谈话主要是指父母在与孩子互动的过程中,命名各种情绪状态(如“她很难过”)、解释情绪产生的原因(如“她很难过,因为她的小狗丢了”)、谈论有关情绪的行为线索(如“他看起来很难过。看,他哭了”),以及分析情绪体验的应对方法等涉及情绪内容的谈话。事实上,通过情绪谈话这种途径,父母不仅传递着他们对儿童适宜表达情绪的期望,同时也教给儿童有关情绪因果关系和情绪调节策略方面的知识,帮助儿童学会分享和探索自身的情绪感受,积极建构情绪的适应性意义,为儿童社会认知和情绪能力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成长环境。艾森伯格(Eisenberg)等人曾明确指出,父母影响儿童情绪概念的形成和情绪能力的发展主要有两种途径,其一是通过父母自身的情绪表达和情绪反应等有关情绪的非言语沟通;其二则是通过父母与孩子谈论情绪的口头交流方式,即亲子间的情绪谈话。这说明作为儿童生命中的重要他人,父母对幼儿的情绪社会性发展有着难以替代的影响。不少研究发现,情绪谈话的频率和质量对幼儿个性和社会性发展意义重大。布朗内尔(Brownell)等人甚至提出,并不是父母与学龄前儿童谈论情绪的次数,而是他们以什么样的方式谈论情绪、谈论哪些情绪内容等质量特性,对儿童早期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然而,母亲在情绪谈话中如果只是简单提及情绪名称而不进行详细的说明和解释,可能非但不能促进幼儿情绪能力的增长,有时甚至会产生负面效应。这可能是因为,如果母亲仅仅关注于让儿童学会识别各种情绪,而不为他们提供有关情绪的更多信息和知识,也不鼓励他们思考情绪的原因和结果,就无法使儿童从这样的情绪谈话中建立起行为与情绪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发展起必要的情绪理解知识,以有效控制自己的攻击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