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初,转移到芒果TV播出的热门综艺《爸爸去哪儿》还在为新一季节目做宣传。但实际上,爸爸们如今“哪儿也去不了了”。据《中共湖南广播电视台委员会关于巡视整改情况的通报》显示,这档节目已经确定被国家广电总局叫停。(9月4日每日经济新闻)

《爸爸去哪儿》被定位为电视亲子节目,明星和童星双双上阵,获得了较好的收视率及广告营收,目前已经录制到第五季,其间话题与争议不断,此次国家广电总局叫停该档节目,既出乎粉丝的预料之外,但亦在情理之中。

通告指出,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为吸引观众眼球,存在过度消费明星子女之嫌,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确,孩子属于未成年人,需要家长与社会悉心呵护,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父母、学校和社会要为未成年人创造良好、健康的成长环境。该节目将孩子们的天真萌态长时间暴露在聚光灯下,罔顾孩子的意愿和隐私,也违背了孩子的身心成长规律。一些明星父母,尽管近年来没有什么影视作品,却借着孩子“咸鱼翻身”,再度蹿红,大人有意无意地把孩子作为博取名利的工具,让年幼的孩子承受了这个年龄不该有的打扰和压力。《爸爸去哪儿》“成功”之后,各地电视台掀起一股儿童参与真人秀节目的热潮,叫停《爸爸去哪儿》,是对这种过度消费明星子女跟风热的矫正,也是对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严正宣讲。

过度消费明星子女,还宣扬了错误的价值观。既然是明星,就有明星的光环与“派头”,明星孩子的服饰动辄上万,明星腰间一个不起眼的配饰瞬间上了热搜,价值数千元。观众们带着孩子观看这类节目时,在感叹明星孩子的天真可爱时,也往往对明星的奢华生活啧啧称奇,无意识中强化孩子的虚荣心和物质欲望。“造星”过程中一些角色的不良行为或编剧指导下的行为,都对一些儿童观众产生了不良影响。

同时,明星子女出生自带“金钥匙”,一颦一笑都比一般人容易受到关注,一段广告价值千金,自然加大了阶层固化和公平焦虑,各类童星培训、选秀此起彼伏,催生了浮躁功利的教育观,也助长了唯利是图、拜金主义的风气。

此外,《爸爸去哪儿》在节目筹划中缺乏严谨、负责的态度。无论是“换爸爸”环节中异性爸爸照顾孩子,带孩子睡觉过夜,还是实习“父女”“cp”说出的“我以后要嫁给你”,在尺度的把握及细节的设置上屡屡引发吐槽和质疑。我国本来就在儿童性教育上存在严重缺乏的情况,该节目为了制造话题、博取眼球而打一些暧昧、模糊的擦边球,容易使荧屏内外的孩子产生认知混乱,降低了儿童自我保护的防线,不利于孩子们的健康成长。

有人认为,广电总局是在吹毛求疵、小题大做。其实不然,有关孩子的事情都不是小事,揆诸中外,针对少年儿童的电视节目无不是严格审核认真把关。面对亿万受众尤其是少年儿童的电视亲子节目更应该严格要求,精益求精,不能有丝毫马虎,不能倡导错误的世界观、价值观,要尽量减少对孩子的负面影响,要把握好文艺创作的“准星”。《爸爸去哪儿》按下“暂停键”不是坏事,节目的立意设置、细节筹划、广告效应及教化功能等究竟将“去哪儿”,能走到多远,不妨围绕保护儿童成长这个中心,认真思量再做定夺。(斯涵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