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寄养在奶奶家的女儿,青春期回到父母的身边。父母的爱和教育,在缺席多年后,密集地向孩子倾泻,却遭遇了亲子情感生疏和种种冲突的阻隔……

不少父母因工作忙等各种原因把婴幼期的孩子寄养在老人处。当孩子长大重回到父母身边时,成了小家庭的“外来人”,从小不在身边的爸妈则犹如“亲生后爸”或“亲生后妈”,难以走进孩子的内心。这种堪称中国特色的“亲子寄养”问题,怎样重建健康的亲子关系?

焐不热的女儿心

我和老公都是新上海人。怀女儿时正是我的人生低谷,我刚辞职,老公在4S店做销售,收入很不稳定。我们住在租来的一室一厅里,简陋局促。孩子一出生,婆婆来帮忙。老公就睡在客厅里的行军床上,经常休息不好。远在包头的公公身体三天两头出状况,婆婆时常要回去照顾,我就得请假带孩子。一边担心新工作单位对我有成见,一边在家里忙得焦头烂额。后来女儿干脆被婆婆带回老家,在当地上了幼儿园、小学,只在寒暑假时回上海住几天。

去年女儿升初中,我们给她转学回上海。刚回来时孩子一身毛病,懒散、肥胖、不会做任何家务。就连刷牙都刷不好,经常偷懒不刷,我只好手把手教,每天督促。因为性格内向,和同学关系处得也不好,我鼓励她多参加集体活动,多交朋友。这些问题如今有所改善,唯一不变的是,我永远没有走进她的内心。她做事总是小心翼翼,每天就进出门时打声招呼,平时总是待在自己房间里,从不主动跟我交心。

我自信是个合格的妈妈,事无巨细都在操心,直到看到她期末考试的作文《想念》。她写道,“我想念奶奶总是牢牢拉着我的手,想念她温暖的怀抱。在我妈家,学骑单车摔得再狠爸爸也不会扶我起来,时间再晚妈妈也要逼着我洗完衣服……”老师的评语竟然是“感情真挚,好文!”原来在女儿眼里,我们就像传说中冷漠绝情的后爸后妈,可她所埋怨的,正是我和老公煞费苦心,专门针对她性格弱点定制的教育措施。

前不久婆婆突然中风,出院后有轻微后遗症。她几乎每天给奶奶去电话,琐琐碎碎说个没完。隔着门我也听不清,心里却像猫抓似的充满了对婆婆的嫉妒。

走在路上或是公园里,看到别人家的女儿依偎在妈妈身边那么快乐,对父母的眼神那么亲热,我失落感顿生,开始怀疑“亲情”是否真的无所不能。我该怎么做,才能焐热女儿的心?

家长互助

用平和的爱感化孩子

阿茹 公司职员

我非常感谢奶奶把我养大,奶奶开朗、热情,跟她在一起天天笑声不断。回到强势而又规矩多的父母身边时,我曾偷偷想,幸好没在父母身边长大,否则一定会被压抑死。所以孩子不在于由谁带,而是带的那个人性格怎样。女儿青春期才回到身边,首先父母要保持平和心态,先多给她爱,少提要求,以此慢慢感化孩子。

“碾”过的苗也许长得更壮

筱贤 药剂师

孩子在老人身边,吃穿虽然有照顾,但孩子的精神世界不一定得到关照,容易变得自我、懒散。既然孩子的成长已经有了缺失,就只能向前看。小时候见过农民故意用碾子碾压麦苗,说这样麦子会长得结实粗壮,产量更高。孩子因幼年父母之爱缺失受到的挫折,也可能会促成心智的成熟。父母应善加利导,平常心接受孩子,不必过于焦虑。

自己带孩子“亲密关系”更稳固

甜品店店主 张小姐

我从小跟着外公外婆长大,妹妹是在父母身边长大的。每次看到妹妹表达感情非常直接,与家人非常融洽,我就恨自己笨拙。我真的和父母难以亲近,不是不想,是亲近不起来。后来我自己有了孩子,无论多辛苦都坚持自己带。婆婆曾主动提出要帮忙带孩子,我谢绝了。

专家连线

先有亲密关系,才有亲子教育

我第一次出国公干的时候,已经二十多岁了。经过十几个小时航程下了飞机,忽然,我意识到自己置身于一个无比空旷、疏离的世界。我的眼泪完全不受控制地充溢了眼眶。

那一刻,让我对那种难以言说的忽然置身于陌生环境的孤独恐慌有了切身的体验。在做了心理咨询师之后,那次经验也让我能够懂得,无论如何解读婴幼儿离开父母的创伤,无论如何形容那种疏离感,都不过分。

因为外出打工、工作繁忙、夫妻离异或者干脆就是嫌自己带孩子太辛苦,很多的孩子没有在父母身边长大。虽然父母对他们要离开孩子的原因有各种情不得已的解释,但孩子幼小的心灵体会到的最强烈的感觉只是“被抛弃”。伴随被抛弃感,还有巨大的恐惧、伤心和愤怒,这些复杂的情绪在孩子的心理中无法被准确的命名,所以只能是一种混沌的糟糕的感觉。为了防御这种感觉,孩子们会发展出种种状态,或内向木讷或调皮好动,种种不一。在未来长长的一生中,这种创伤都会对他的生活发生影响。不幸的是,很多把孩子给老人寄养的父母,往往会就事论事地讨论教育方面的疏漏,而忽略这一条最主要的原因。

父母们还有一种错误的观念,觉得孩子是自己亲生的,所以不论谁带,最终都是和父母最亲;还有一种错得更离谱的想法,是觉得孩子小时候不懂事,也不记事,对他怎样都没关系,等孩子大了对他好就可以了。这两种育儿理念早已经被心理学的各种实证实验结果所否定,但在民间却一直颇有市场。

这也就是本文中的“合格妈妈”的心理误区所在。依照她的描述,孩子幼小时夫妻俩生活压力巨大,不得已让奶奶把孩子带到老家养育。但是,生活困难的时间想必不至于持续十几年。直到孩子上初中,父母才把女儿转学到自己身边。除此以外,他们还想当然地把孩子的所有坏毛病,诸如“懒散、肥胖、不会做家务”,全部归咎于隔代抚养的恶果。在一片贫瘠的土地上,这位妈妈信心百倍地开始了她的再教育运动,实施“专门针对她性格弱点定制的教育措施”,准备把这棵长歪了的树苗硬掰回来。

所以她很难走进孩子的心。先有关系,才有教育,没有建立关系的教育,只是孩子人格和经济没有独立之前的一种被动服从。如果妈妈陶醉于这种被动服从,认为是自己的教育成果,那真的是非常可悲的。好在这位妈妈及时意识到,她所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改掉坏毛病的女儿,而且是一个能亲密依偎在妈妈身边的贴心的“小棉袄”。可以看出来,母亲的亲密需要正是孩子当年的需要,母亲如果能推己及人地理解到,女儿十几年来没有父母可以依偎的失落、孤独、恐慌,这一点会成为母女关系改善的钥匙。

具体的操作上也有原则可循。著名的婚姻治疗师刘婷老师曾贡献了一个和青春期孩子交流的秘笈:只要开口说话,第一句必须是肯定句。以本文为例,孩子的奶奶中风后生活受到影响,孩子心疼奶奶,想把她接过来共同生活。这时妈妈不要先强调奶奶生活可以自理,或者家里不具备照顾奶奶的条件,而是先肯定孩子的情绪:奶奶病了你一定很着急;或者肯定孩子的用心:你这么心疼奶奶,真是一个重感情的孩子。当孩子和奶奶每天通电话说个没完的时候,妈妈先不要被嫉妒淹没了心情,而是肯定孩子的做法:你每天都关心奶奶的身体,你真的很细心,很善良,我知道奶奶对你很重要。

当孩子不断获得肯定和接纳时,她的对抗防御心理会慢慢降低,心扉也会逐渐打开。身为亲妈,和女儿虽然有先天的情感连接,但也要知道,感情是岁月中点点滴滴“处出来”的,只要今后的岁月中多用心,多用爱,少用“措施和方法”,亲密关系还是会大大改善的。

父母既然选择了当初缺席,现在就不要不顾一切地想取代孩子心目中“最重要”的席位,而是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在现有的情感基础上好好修复关系就可以了。生命中的爱是流动的长河,只要日常生活中不断有涓涓细流补充,就不会干涸,也许有一天,水到,渠成。(文/王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