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一年级暑假时,小猪还是一个“只要有图画书绝不看文字书、只要有人讲故事绝不自己看书”的孩子。他是九月出生,相当于已经比别人晚一年上学,那时已经快八岁了。

到一年级暑假时,小猪还是一个“只要有图画书绝不看文字书、只要有人讲故事绝不自己看书”的孩子。他是九月出生,相当于已经比别人晚一年上学,那时已经快八岁了。

当时我还没怎么在意过这事。不是说要“静待花开”么,于是每天晚上的睡前故事,仍然是他自己选择三本绘本抱来共读。 可是暑假过后,有一天我突然想到:难道继续只读绘本么,绘本可是无穷无尽的,哪里读得完。在他出生前,我想象的亲子时光是我们一起讨论《约翰.克利斯朵夫》,可是我们已经共读过两千本绘本了,名著什么时候开始呀?于是果断决定:那天晚上只读两本绘本,另外一本得是我选择的桥梁书。

一年后我经常跟别人讲:培养孩子独立阅读是一个艰苦的、花费大量心力的过程,这是真的。我尝试过的方法记录如下:

一、朗读

如果我希望他开始阅读文字书,那么和绘本一样,不是让孩子读给我听,首先是我读给他听。但是读的时候有策略:

交替读:开始时我每天读一章;然后过渡到我读一章,他自己看一章。如果他不看,我不会继续读。

读开头:有的书情节进入较慢,需要读完前面的几章铺垫,到了故事展开时孩子就有兴趣自己读下去了。

分享读:在每天的阅读中,找出自己喜欢的一段,可长可短,读给全家人听。我会选语言优美的,熊孩子会选搞笑的,特别是读《酷虫学校》时,朗读热情高涨,何止一段,逮着谁都得听他读,自己先笑得不行......无论在做什么,当孩子想读给你听时请一定放下手边的事情,认真地听并给予回应。

二、默读

从定时五分钟开始训练默读能力。

规则是:五分钟内,不能换书,不能说话,大人孩子各自选书默读。习惯了五分钟后,再延长到十分钟、十五分钟。最先孩子仍然会选择绘本,但他会发现有不能换书的规则,绘本翻完后只好重看一遍,那下次就会选择稍微字多一点的书。

最好的情况是:时间结束后孩子仍然不舍得放下书。

最难的情况是:某些没有阅读习惯的大人要陪伴度过这默读时间太难啦!林文宝老师说的好,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你就是装,也得装出看书的样子来。

最常见的情况是:明明已经能坚持二十分钟的默读时间了,可是孩子说今天只看十分钟行不行?成长是一条曲线而不是直线,如果累了,或者有其他安排,当天少看一点也没关系。

三、利诱

不是糖果,是电影。想看《圆梦巨人》?那你得先读完《好心眼儿巨人》。

看《纳尼亚传奇》的大片,《小猪宝贝》《天生一对》等喜剧片前,当然得看完书《牧羊猪》《两个小洛特》才有意思啊。

纪录片也一样,《神奇的大迁徙》要配雅克.贝汉《迁徙的鸟》。

四、分享

我会给小猪推荐我喜欢的书,也请他给我推荐:你觉得这本书适合我介绍给其他小朋友吗?他们会喜欢吗?他成为我的“新书试读人”,知道自己的意见很重要哦。他的确给我推荐了很多书,《我们的校长是超人》《老鼠和鼹鼠》《男孩探险生存秘籍》《大侦探内特》等等都是他先看完再推荐给我的。

五、聊书

这一条不是必须的,不是每本书都要做讨论。

中国人对背诵有一种“迷之崇拜”,很担心“你看了那么多书到底有没有看进去呢?”与其问“你记住了什么”,不如问问“你喜欢这本书吗?哪里喜欢?哪个地方不喜欢?”等等。

你的观点,比你记住几句名言警句更重要。聊书的方式多种多样,除了上面写的,我还试过的有:

提问:读完一章,我们互相提一个问题。即:你问我,我也问你。问题是与本章相关的内容,问题没有对错,好问题比好答案重要。

分析:比如细节描写,比如出人意料的结尾,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写?一个高明的作者,写作总有可圈可点之处,我们写作文时也可以借鉴。

六、读书会

上小学的孩子就可以参加读书会了,讨论绘本、儿童文学都可以。在“堂吉诃德的瘦马”老师组织的“小男孩们爱读书”读书会上,二年级的小猪曾是年龄最小的一个,但他是那种“什么都好玩什么都想参加”选手,为了和大孩子们讨论《威尼斯商人》,自己读完《闪亮的莎士比亚》同名改编版。参加读书会真是受益很大,除了平等民主的讨论、鼓励发言的氛围,最重要当然是大量阅读。

九哥的《写给儿童的世界历史》读书会一个月读完16本、嘟嘟妈妈的“女巫读书会”要完成20多本女巫主题书阅读量,小猪自己做主持人的“侦探读书会”要求读完22本侦探主题桥梁书才能参加,这都是阅读力的加速度。

七、丰富的选择

我会把希望他看的书放在显眼的位置,比如客厅的茶几,比如饭桌上;除了卫生间,每一个房间都有书堆。不光是数量多,还要质量好,还要注意各门类搭配。

如果这段时间一直在看小说,那么今晚睡前就读一本科普;各种历史、艺术、社会科学......的童书都能随手拿到。所谓”严重偏好“这回事,我觉得在小学阶段还不至于,原因可能在于你提供给TA的书还不够多不够好看不够吸引他。

到哪里去找好书呢?网络时代途径太多了,比如下载APP”小步读书“,关注”读小库、小花生网、耕林童书馆、爱心树童书、成都微笑......”等微信公众号的荐书,亲近母语新阅读研究所爱阅公益等各种推荐书单,不过最权威的还是你自己读书并喜欢的童书,再推荐给自己的孩子。

马上三年级就快结束了,目前小猪的阅读量是每月30-50本书左右,其中仍然有20%绘本。他并不算阅读量很大的孩子,只是达到了一个三年级小学生应该有的正常水平而已。

我觉得最有成就感的是,当他一个人的时候也不会说“好无聊”,因为有书陪伴。家里的电视早就是摆设,只在看电影时才开;电子游戏也玩过一些,但并没有上瘾,以前爸爸曾规定一周玩两次,结果常常一个月也想不起来玩一次。

我们的亲子共读仍在持续,他看的书我基本上都看过,每晚的睡前故事不再限于“故事”题材,比如这个月我们在读《威尔逊讲大科学家》,有时要两三个晚上才能读完一章。

在培养独立阅读的过程中,有几件事情也需要提醒大家

1.不要太早挑战难度

虽然我常说四岁以上的孩子什么绘本都可以读,小学生更是只要愿意听就什么书都可读,但前提是孩子是否愿意。

有的妈妈说给一年级小学生读《三国演义》,结果不喜欢。我给小猪读全本的《柳林风声》《彼得潘》《汤姆.索亚历险记》,他都乐意听完,但是《鲁滨逊漂流记》就听不下去了。他自己挑战《巴斯克维尔的猎犬》,也没有看完,换成《拉塞.玛娅侦探所》就很轻松愉快。

孩子个体差异不同,观察他们的反应就很重要。有了独立阅读的兴趣,积累起足够的阅读体验,才能为下一阶段挑战“阅读舒适区”打好基础,而不是急于求成,用有难度的书让孩子畏惧阅读。

2.不要求写读后感、画思维导图

有些工具性的方法,我觉得不见得适合所有人,也不是一定要马上引入。比如“不动笔墨不读书”,我自己看完一本喜欢的书宁愿写一篇笔记,也不想在书上勾画。也不要求查字典,我赞成“囫囵吞枣”,也会直接告诉孩子字词的意思,免得影响读书的速度。“猜测”本来就是阅读策略的一种。要学会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

3.不要吃惊于孩子的阅读速度

一本《波西.杰克逊和希腊诸神》,爸爸看了一周,小猪两天就读完。一本十万字的小说,有时一天也能看完。精读要建立在大量泛读之上,如果泛读都谈不上,我们去操心孩子的精读也是没有作用的。要实在担心有没有看进去,就和他聊聊书呗,见前面第5条。

4.不要规定时间线

在问“我的孩子什么时候才能独立阅读”前,要问问自己给他读过多少书?不是给他买了一堆书,然后孩子就应该独立阅读了。没有亲子共读的大量输入,普通人很难自觉就喜欢独立阅读的。

5.选好书是王道

自己看完全套杨红缨、查理九世,不叫有独立阅读的能力。阅读力指的是阅读好书的能力。

6.时间不是问题

“作业太多”“课外班太多”没有时间看书怎么办?只能说各有各的解决方式。如果你觉得一件事重要,那就一定会完成它。要是连每天半小时阅读时间都没有,那就不要责怪孩子不喜欢看书了。

所谓“静待花开”不是完全放手,好书是精神食粮,需要源源不断地提供、尊重个体差异、帮助孩子步上一个个台阶,静待他成为一个有终身阅读力的人。不要让阅读力停滞在某一阶段,从独立阅读到能看《约翰.克利斯朵夫》,还有另一段很长的路要走,我会一直陪伴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