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辽宁丹东一位父亲徐先生辞职带叛逆期“厌学”儿子自驾横贯中国,引起网友广泛关注。一个月前,他们从丹东出发,途经泰安、洛阳、西安、重庆等地,将目的地设在了云南丽江。有网友羡慕徐先生的“经济条件”,感叹“有钱真好”,另有网友指出,亲情的陪伴与教育对于处在少年时期的孩子而言十分重要,能帮助他的早期成长。

携子环游中国当事父亲:过往陪伴不足多有愧歉

徐先生告诉中国之声《新闻有观点》,自己作出辞职带子远行的决定,与孩子的成长过程和现在状态、自己作为父亲的愧疚和期许都有关系。儿子该升小学时,徐先生正在离家遥远的大连工作,自己诧异于时间飞逝,“突然感觉自己做父亲的没有陪在孩子身边,觉得很愧疚。”

此后继续忙于事业的徐先生将儿子的照管托付给了岳母。儿子三年级时,不再温驯于管教,让徐先生的岳母力不从心,她对徐先生说,“你们做父母的不能把孩子生下来就不管了,要尽点做父母的责任。”这番责怪让徐先生“如针扎般”难受,也开始思考教育方式。徐先生发现,儿子在自己面前“可以装一会”,在他人面前则“肆无忌惮”,即只有自己能够约束儿子的叛逆状态。根据儿子呈现出的两面性,徐先生最终决定“脱离家庭成员的干扰”,踏上旅途过上父与子的两人生活。

徐先生称,自己并非如网友所猜想般富裕。在旅途上,二人多有节俭之时。例如山东烤红薯美味但不便宜,4元1个,二人为解馋,买了三十斤烤红薯自己烧烤。在爬泰山前,徐先生细心地关注到,一向爱吃肉的儿子也仅仅点了12元的素面条。

谈到孩子未来的成长,徐先生说:“其实很多时候路径并不是定死的,我们做父母的就是帮助孩子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条路径。”徐先生发现了儿子具有摄影天赋,也实实在在地看到了儿子心理的改变,这让徐先生激动不已。儿子曾在单独接受采访时说,“我爸这一路确实不太容易,我想以后我有能力了,我再回报一下。”

  

孩子厌学是困扰家长的一个普遍问题。徐先生认为,不能过分相信“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当孩子智力没到一定程度时,逼迫孩子去学,是一种对孩子的压迫。”

青少年心理专家:知识填鸭恐磨灭孩子求知欲望,筑就美好亲子关系离不开价值观教育

著名青少年心理专家、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素质教育研究与发展中心执行主任宋少卫对徐先生的行动表示“首先应该点赞”,他在接受中国之声《新闻有观点》采访时,对厌学的话题表达了相似的看法。即家长不能忽略孩子的认知问题,不应灌输一些不符合孩子认知特征的知识,否则或导致孩子在未来丧失深究问题的能力。

宋少卫认为,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曾经知识匮乏时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发生了变化。“海量的各种知识让孩子很轻易的就被满足,”宋少卫说,“这种轻易的获得反而让他们不珍惜也不重视了。”宋少卫建议家长应对小孩的求知欲进行保护,“保留一点它的好奇,让他对知识有所期待。”对于家长“孩子输在起跑线”的焦虑,宋少卫称,对于孩子学习的一个基本标准就是“跟得上国家的教材,完成相对好的指标”。

宋少卫向中国之声《新闻有观点》介绍了一个本世纪才正式发表的心理学名词——“延迟满足”,即放弃一些立马可得的享受,着眼于更加长远、更有价值的成就。宋少卫称,对于低龄孩子的超前的、过度的满足,“很容易导致他延迟满足能力的退化”,消磨孩子进取和提高的欲望,久而久之,让孩子“没有办法控制自己。”宋少卫认为,厌学正是“动力问题、能力问题和适应力问题”共同欠缺导致的结果。

宋少卫也十分强调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价值观培养者”的角色,他认为这一环节在我国家庭教育中广泛缺失。

“徐先生能够花这么大的时间和精力去陪着孩子上路,走万里征程,我觉得是非常可贵的。”宋少卫表示,“但是我们家长不可能每个人都去做这件事,其实并不是我们生活中没有可以启发孩子的场景,而是我们忽略了去应用生活当中的场景来做价值观培养,我们更多的把目光放到了某些死板的可以马上的用数量去衡量的学习任务上去。”

“如果我们想,我们的人生就是万里征程,随时都可以和孩子在心理上去对话。”

宋少卫建议,我们不是要用我们的生命去克隆我们的孩子,或者是我们要把我们的孩子打造成某一个我们认为合适的形象。应该用我们的生命状态去跟孩子做内心平等公正的交流。

“亲子关系首先是一个美好的状态,这个状态有了,其他才谈得上,”宋少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