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您好!有个问题困扰我很久了。孩子受周围小伙伴影响,喜欢上了玩王者荣耀,暑假里更是有比较多的时间来玩。我知道玩这个游戏容易导致上瘾、视力下降、“宅”等不良后果,许多父母也因此禁止孩子玩,但是我内心很矛盾。说实话,我上学的时候也特别喜欢玩超级马里奥、魂斗罗之类的游戏,经常为了玩游戏和父母 “斗智斗勇”。我理解孩子的玩心,更何况他们处在这样一个游戏产业如此发达的时代。我想做一个“开明”的父亲,但我又担心自己把握不好那个“度”,让“开明”变成“放纵”。盼望得到老师的建议。 

小石头爸爸 

针对小石头爸爸的烦恼,本期《心事贴吧》栏目邀请到了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心理学系教师李晓,让我们听一听他的分析和建议。 

人们对致瘾物质的看法并非一成不变 

游戏让人上瘾,显然是一个争议多年而未解的迷思。批评意见往往强调王者荣耀的高致瘾性带来的种种问题。但客观来看,什么游戏不让人上瘾呢?不妨简单回顾一下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儿童游戏,从跳皮筋、跳格子、打纸板等“土游戏”,到各种单机电子游戏和PC游戏,再到大型在线联机游戏和当前的移动终端在线游戏,玩家换了若干代人,可玩起来那股“乐不思蜀”的沉迷劲头有什么不同呢? 

现代社会各种外源性致瘾物质泛滥,在历史变迁的过程中,各种致瘾物质有的上了“白名单”,如茶、咖啡、酒精;有的上了“黑名单”,如大麻、海洛因、摇头丸。其中,酒精曾经被列入“黑名单”,而烟草正在被钉在“黑名单”上。可见人们对致瘾物质的看法并非一成不变。游戏在致瘾机制上与致瘾物质相似,而人们对待游戏的态度表现出明显的文化偏好。打桥牌、下围棋被认为是高雅爱好,上网打游戏则被批评为不务正业。 

改革开放激活了国人的成就欲望。在日渐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严肃认真专注的学习和工作态度被认为是成功的保障,玩网络游戏更被认为是与现实生活脱节。但游戏与生活真的有根本隔阂吗?简单观察可知,游戏当中有竞争冲突、有合作分享、有奖励惩罚、有自我表达、有群体展示、有自我控制、有相互影响……学习和工作不也是由这些要件构成的吗?正因如此,儿童心理学家才会强调,游戏就是生活的预演! 

焦虑源于游戏带给教育者的失控感 

在王者荣耀等手游的批评者中,父母和教师恐怕是两个重要群体。由于致瘾性的增强,手游带给他们的失控感也是前所未有的,一些学校不得不强令禁止携带手机到学校或进课堂。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传统教育强调“教育者的控制”这一核心正在受到挑战,原有的教育和管理策略似乎正在失效,而新的策略尚未建构成型,这恐怕是父母和教师们对手游表达强烈担忧的部分动因。 

有意思的是,与近些年来对网瘾的种种批判几乎同步发生的是全社会对应试教育的批判和反思。联系起来观察会得到一个判断——我们的教育并没有很好地适应时代的变化,而是寄希望于孩子们不受手游的影响,专注于充满竞争淘汰压力的学习模式。即使以常识思维来理解,这里面也存在某种悖论吧! 

客观理性应对游戏时代的到来 

客观理性地来说,从某种程度上,人类社会正在进入“游戏时代”。不仅网络游戏大行其道,各种媒体上也充斥着五花八门的游戏节目,甚至企业管理中也在探讨游戏式管理,学校教学中也正探索游戏式教学。 

《哈佛商业评论》2017年第7期的一篇文章认为,玩家之所以“沉迷”游戏,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游戏中没有绩效考核,没有终结,可以不断探索,因而更加有趣;对玩家来说,“玩游戏,是一种自愿尝试克服种种不必要障碍的过程”。经过游戏“历练”的玩家,是一群具有内生动力、探索精神乃至合作能力的人,在适当的条件下可以焕发出强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文章认为,“游戏力”可能成为21世纪的最新生产力。与其以斗争的心态看待手游,不如积极探索如何更积极地适应游戏时代。 

接受手游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那么,游戏时代的亲子关系何以处之?首先,接受手游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做开明的、开放的父母,能就玩游戏保持沟通,这样至少可以避免孩子偷着玩甚至偷钱玩。如果父母自己也玩,就不宜简单禁止孩子玩。家庭成员应当有共同的行为准则,要避免玩游戏成为家庭“潜规则”,如爸妈可以玩,孩子不可以;偷着玩没事,只要不被发现就行。 

其二,提供可供投入的替代选项。游戏是精力充沛的孩子们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如果拿掉这一部分,就得有相应的部分来填补。父母要协助孩子发展多元化的兴趣爱好,特别是找到志趣相投的玩伴。一般的课业训练是难以像游戏那样引人上瘾的。 

其三,作为玩伴陪伴孩子成长。所谓陪伴,要求亲子之间有共同的生活,而不仅仅是共处一室却相对无言。游戏其实也是亲子之间亲密相处的一种方式,父母适当参与其中,成为孩子的玩伴,其实是对孩子的积极的行为管理。 

其四,探索生活学习的游戏化。设计精良的游戏在训练认知能力、发展团队协作意识等方面的作用已经得到研究印证。积极发挥想象力,借用游戏中用以吸引人的设计机制,如积分、勋章、等级、身份、关卡等,给日常生活和学习戴上游戏的面罩,或许可以在引导孩子投入学习和发展上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 王沐源 整理